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行业先行 >> 内容

玩具中的典故传说

时间:2022-4-10 0:02:43 点击:

  核心提示:玩具是民间艺术的一大品种,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。中国传统文史典故、戏曲、传说和地方山川风物、传统风俗等,都从玩具中体现出来。在民间玩具中,传统题材占了多数,涉及现实题材的并不多见。泥塑、鬃人、绢人和自走钟类、木版印“选仙图”、灯笼屏绘等作品中,四大名著的人物是常见的题材。中国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玩具有...
玩具是民间艺术的一大品种,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。中国传统文史典故、戏曲、传说和地方山川风物、传统风俗等,都从玩具中体现出来。在民间玩具中,传统题材占了多数,涉及现实题材的并不多见。泥塑、鬃人、绢人和自走钟类、木版印“选仙图”、灯笼屏绘等作品中,四大名著的人物是常见的题材。

中国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玩具有很多,比较典型的有无锡泥塑“大阿福”的故事。据当地传说,很久以前,惠山一带有个叫“年”的怪物,每当岁末即出来伤人毁物,百姓不堪其苦。上天闻报,派了一男一女两个“沙孩儿”下凡除害,百姓遂得安宁。后来,人们在岁末时见面都要相互问候、祝福,俗称“过年”。那两个“沙孩儿”却不幸相继死去,为纪念为民除害的小英雄,人们按他们的模样做了塑像,供在家中,后来逐渐形成供奉阿福的习俗。阿福的定式为:盘腿抱狮或麒麟,头梳抓髻,一般成对摆放。原本是“沙孩儿”坐骑的瑞兽,附带上了“事事如意”和“麒麟送子”的吉祥含义。

中国民间玩具中取材于文学和历史的作品随处可见,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名著《水浒传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红楼梦》和《西游记》及其他作品如《白蛇传》等都是玩具的常见题材;无锡的手捏戏文泥人和天津“泥人张”的作品更是偏爱文学作品人物,作品数量不少。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“二十四孝”也是泥塑作品的题材之一,山东聊城至今仍有这种磕模彩绘泥塑。以人物为题材的,主要是历朝历代的英雄和名著故事中描写的先贤、模范和圣人、君子,例如孔子、关公、岳飞等先贤、英雄像都是民间摆设玩具中的名人题材。其他玩具如《彩选格》、《升官图》、水浒叶子戏纸牌等,也常采用历史人物和名著人物为题材。除此之外,八仙人物、福禄寿三星和关羽、诸葛亮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常见于玩具造型之中。

中国传统玩具中,表现戏曲题材的以泥塑为多。中国戏曲的兴盛是在200年前的晚清时期,当时看戏是民间百姓最大的娱乐活动之一,戏曲中的人物、服饰,以及空城计、锺馗打鬼、白蛇传等情节均是玩具中最常见的题材。著名的无锡手捏戏文人物和天津“泥人张”彩塑作品,很多便是直接取材于当时的舞台表演场面。

木偶与皮影,更是作为直接表演戏曲的玩具或道具。民间戏曲皮影戏中,《目连救母》便是每逢四月初八礼佛节必演的曲目。用木偶和皮影表演的戏曲,是中国真人戏之外仅有的两种主要的道具戏,其历史都在千年以上,是地道的中国传统玩具戏(道具戏)。

中国的传统民间信仰同样离不开各种玩偶和玩具,其中,消灾辟邪就是玩具的一种重要寓意。放风筝是民间用来袪病常见的形式,把风筝放飞到天空后,放飞者剪断风筝(一般用“八卦”风筝),意味着疾病和晦气将随风而去。《红楼梦》第七十回中,李纨便劝说林黛玉通过放风筝把病根儿都带了去。由于人们认为放风筝能放掉晦气,因此别人放过而掉下的风筝,是断不能拾来重放的,以免沾上晦气。

端午节民间用的香包,也是为避“恶月”和“五毒”而挂在身上的。民间认为农历五月是百虫为害,鬼魅出没的月份,所以,为保护家人平安,在门上贴五毒葫芦符,头上抹雄黄酒,挂香包,给孩子穿绣有剪除五毒图案的肚兜等。民宅中悬挂的镇宅神像(云南各民族)和陕西的社火面具(马勺)、西北地区广泛使用的拴魂狮子和镇宅狮,都是为辟灾除害之用。

作者:彩虹夫妇 录入:彩虹夫妇 来源:原创
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
发表我的评论
  • 大名:
  • 内容:
  • 玩具批发(www.toyspifa.com) ©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粤ICP备20031243号